中小学党建暨德育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德育工作要从关键“小事”做起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 浙江省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创新育人方式,落细落小落实,不断提升德育工作实效,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压实政治责任,狠抓党建促育人

    第一,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政治责任。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中小学育人作为打基础和培育未来、创造未来的工作来抓。2015年6月,省委主要领导出席全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并讲话;2016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3月,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和推进落实。第二,加强党建促进队伍建设。目前,我省多数地方中小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已理顺,实现管人、管事、管党建相一致;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一肩挑”或交叉任职的选优配强要求也已逐步到位。第三,打造“党建+”育人工作机制。推进党建工作“三融合”,即党建与育人工作融合、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学校改革发展融合。多形式探索实施“党建+育人”“党建+教学”“党建+文化”等融入式党建工作法,使党建与育人工作同心同向,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进步。

    二、突出育人主渠道,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一是更加突出价值观育人。坚持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主题活动。大力推进中小学时政教育,校校开设“时政宣传栏”,传唱《大禹纪念歌》。二是更加突出课程育人。组织编写和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涉及29门学科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在编写应用地方课程通用教材《人·自然·社会》的基础上,2012年又组织编写中小学德育地方教材《浙江人》《浙江潮》,以大量蕴含浙江精神的“浙江人”“浙江事”,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发挥了育人作用。三是更加突出文化育人。这几年,我们在全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提出打造美丽校园、快乐校园、幸福校园的“三步走”目标,启动开展创建美丽校园活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连续举办11届青少年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推出《我们的节日》读本,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四是更加突出实践育人。杭州市从2008年开始,推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建成基地112家,让孩子“动”起来,让馆校“连”起来,探索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财政经费补助、场馆资源整合、学生免费参加的校外德育阵地建设“杭州模式”。

    三、落细落小落实,德育工作从关键的“小事”做起

    一是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做起。研制浙江版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突出重“日常”、重“细节”、可感可知可践行。二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做起。200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目前,全省已建成了完善的“省、市、县、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培养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打造了家校协同的亲子辅导公益平台。三是从办好每一所家长学校做起。2016年启动了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500个家庭教育数字资源,基本满足各学段家长学校的需求。各地也创造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依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中小学德育。

    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一是强化领导体系。确立党组织在中小学校的核心地位,印发《关于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抓好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重要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方向。二是构建目标体系。研究制定《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维度四学段目标体系》,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四个学段,从三个维度分别提出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三是建设课程体系。积极推进《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的统一使用,有效实施“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理解”等地方课程,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细化到各学科课程的育人目标中。四是形成活动体系。在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童谣”创编和传唱、讲美德故事和舞台剧展演等活动,在初中开展时事辩论赛、时事述评、寻找身边道德榜样等主题活动,在高中开展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社会实践挑战赛等活动。五是建立协同育人体系。树立大德育观,下发《北京市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开展“重家教 树家风 传美德 共育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

    二、抓实行为规范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一是修订《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研究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四个维度提出中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要求,突出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开展中小学养成教育。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从五个层面提出五大行动计划,并在五个学段,从八个维度提出行为习惯养成学段重点目标。

    三、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统筹学生实践资源。2008年,启动社会大课堂建设,建立服务学生成长需求的社会教育资源群。2014年,启动优秀少儿影片及连环画进校园工作。二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农、游学、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吸引着中小学生走进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建立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加强德育顶层设计,准确把握各学段德育工作重点,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工作,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形成中小学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二是构建中小学德育工作大格局。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科研机构为支撑、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开放、协同、共享的德育工作格局。三是形成北京德育工作特色。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思想品格、良好行为习惯的首都中小学生。

发展素质教育开创研学旅行新局面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小学研学旅行是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作为教育部批准的研学旅行实验区,重庆市遵循“公益性、普及性、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的基本原则,指导全市中小学创新观念,认真探索,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一、树立新观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

    一是价值观念。高度关注研学旅行育人的价值导向,在市教委印发的8个研学旅行系列文件中,特别强调坚持研学旅行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特别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研学旅行的每个环节。二是法治观念。我们探索建立了研学旅行管理机制,创建了一批国家级、市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制定了研学旅行管理协同制度、安全保障制度、报备制度、评价制度、研学旅行基地评价标准等,促进研学旅行规范化发展。三是课程观念。将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育人的实践课程,组织专家研制《重庆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设计了“行走家乡”“揽胜祖国”“阅读世界”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四是供给侧改革观念。市教委确定了12个研学旅行试点区县和172所研学旅行试点学校,印发了研学旅行课题研究指南,指导试点区县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需求选择专题,进行立项研究,建设多样化、特色化的研学旅行模式,提高研学旅行的选择性和满意度。

    二、探索新方略,促进研学旅行持续发展

    一是统一与自主结合。每次活动,统一主题、统一安排、统一要求,在活动中强化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交流,形成“个个有研学,人人得发展”的研学旅行氛围。二是游与学的结合。采用主题引导、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此基础上加强交流汇报总结,增强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三是家与校的结合。建立研学旅行家校联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编制家庭研学旅行指导手册,指导以家庭或学生个体为单元的研学旅行活动。四是点与线的结合。以著名人文景观为基点打造精品研学旅行线路,提高研学旅行的吸引力。

    三、开启新征程,开创研学旅行教育新局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探索步伐,开创研学旅行新局面。

    一是加快市级层面建构,增强市级引领力度。加快建设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群,形成点线结合的研学旅行基地群。加快健全研学旅行工作机制,精准立规,全面推动,促进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均衡发展。加快创建中小学研学旅行网。设置学校需求、学生管理、课程资源等系统,提高研学旅行的指导力、服务力和公信度。二是加强区县级推动,营建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教育网、微视频、现场展示等途径,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宣传沟通;培育、挖掘和提炼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先进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提升研学旅行教育质量。三是加强校级专题研究,创建研学旅行新模式。鼓励学校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研学旅行家校联动多样化模式研究,开拓创新家校共育新领域。

“红烛先锋341” 构架党群连心桥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教育

    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职能定位,突出党建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管总和引领作用,结合各校特色打造了“红烛先锋341”党建品牌。

    一、实施三项工程,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是开展旗帜工程,亮明身份树表率。设立红烛先锋示范岗、党员名师工作室和党员教师博客,自发组织“党员青年联盟”和“党员爱心团队”,搭建交流思想和教学经验的平台。开设“365”党代表工作室,安排教育系统22名党代表根据行业特点、专业特长等,轮流驻室并定期主动约谈师生和家长,及时解决师生和家长诉求。二是开展形象工程,提升能力促改善。制定《城中区教育局师德师风检查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评办法和奖惩机制,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开通电子举报信箱,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开展师德标兵评选,围绕“爱岗敬业”开展主题讲座活动和交流研讨,凝聚教育正能量。三是开展育人工程,全面提升强基础。以“两个转变”为突破口,育全人。转变课堂,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转变作业,让孩子拥有自主发展的空间。以德育建设为抓手,强基础。开展了“红歌耳边吟,烈士心中颂”等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均衡城乡教育为中心,展实效。成立城中区教育党建联盟,将优质学校党组织与薄弱学校党组织“捆绑结对”,努力构建党员联管、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新机制。

    二、搭建素质提升四个平台

    一是搭建共享平台,培养学习型队伍。开展“品读”读书分享活动,党员干部带头为教职工讲党课、读经典、传递正能量;坚持每月一次主题学习活动,举办“两学一做”知识竞赛等活动,创新封闭培训方式,“头脑风暴”式发言、世界咖啡小屋漫谈、基于问题的研讨等全新的方式,让每名支部书记、校长聚焦学术主业,营造研学氛围。二是打造名师平台,打造卓越型团队。实施“全国名师带徒工程”,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外拜师学艺;实施“星火计划”,由“成长中的名师研究团队”核心成员,每人指导培养5至7名党员骨干教师;实施“卓越校长锻造工程”,聘请教育专家为城中区的优秀青年校长担任导师,为校长们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三是提供文化平台,注重人格型发展。注重发挥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以党建文化引导塑造学校文化,以学校文化丰润党建文化。四是发展社团平台,塑造特长型队伍。组建教师社团40个,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教授担任社团首席指导,进一步活跃了教师身心,增强了学校凝聚力。